注册登录
手机版
 
 
 
 
 
 
 
 
维权投诉
商家俱乐部

方塔园自驾游



省份:上海旅游景点
城市:上海旅游景点



      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塔边的兴圣教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九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与其科学而巧妙的构造是分不开的。首先,在方塔塔体中,木材的料极多,除外部的楼梯、平座、塔檐、斗拱外,塔体内每层还设有木箍三道。这种做法在建筑中是被禁止的,因为建筑结构中(砖、石等材料间)不准夹有木质,因为木质易腐会造成建筑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代原物),都没有虫蛀、腐朽,连白蚁也没有,这是一个奇迹。(在方塔修缮中,有一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况深为惊讶,说这是你们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抗日战争时,日军的炸弹在方塔旁爆炸,却没有把方塔炸毁,这又是一个奇迹。据同济大学陈从周、鲁宾杰两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经过了防腐柔韧处理,千年不腐,炮轰不倒,肯定与之有关。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缮时发现方塔塔基是用木桩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工谚语)的道理,成功地筑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倾斜也很小(向西北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与众不同,他向东南倾斜,西北角地最高处为40公分,而东南角却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会明显感到地面的倾斜。这难道是祖先们在建塔时地疏忽吗?其实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松江东临大海,夏季东南风、台风比较多,因此塔基有意识地往东南方向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造塔老工匠,暮年时他造了这样一座斜塔,大家看不懂,问他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塔呢?他说:“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这座塔在两百年以后就会变成一座直的塔,而且永远不再倾斜了。”由此可见方塔与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一辙,是在研究了当地的气象、地质,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可知这座塔的价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塔的建造还有着一个美丽地传说。(参见传说故事)
    方塔的艺术处理还不仅限于塔身、塔檐,它还有许多特殊的处理,譬如:为了塔体的修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它的塔刹也与众不同,和塔身一样,比别的塔更显修长。
    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间,方塔进行过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边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木结构全部损坏。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勘查方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1973年,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竣工。此次大修,换去了塔心木,卸装塔刹,补换相轮,修复各层楼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常采用的“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期间,发现第三层西壁檐下两组斗拱之间,称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画。同时在对保留下来的177朵斗拱整理鉴定中,发现其111朵为宋代原物。有关专家坦言,江南砖木结构的宝塔众多,但能保留这么多宋代斗拱是极为少见的。更可贵的是,在这次修复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相邻于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风格简朴。原是清初华亭(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载松江城西仓桥附近购得宅第, 1984 年迁于方塔园。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厅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为十分罕见得上等木材“金丝楠木”,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厅内结构简明、流畅、古雅,摆设实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建筑。
    1990 年,兰瑞堂辟为“明朱舜水纪念堂”。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所书得“存古映今”高悬于堂对面大门的上方,寓意深远。朱舜水,名之瑜,字楚与,到日本后,字鲁与,号舜水,以号行。明代人,生于浙江余姚,少年时抱着经世之才,由余姚辗转钱塘到松江,考中松江儒学生,受业于几社成员朱永佑和张肯堂之门。朱永佑,松江华亭人,抗清英雄,曾居住于方塔园内,他经常教导他的学子们以“学问做人”。朱舜水后拜吴钟峦为恩贡坐师,提督苏松等处学政推荐他为“文武全才第一名”赴礼部任职,他坚决拒绝。以后朝廷又多几次奉诏特征,均坚辞不受。后因与几社领袖陈子龙组织义军抗清失败而到日本。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国光待以宾师之礼,安排他讲学授徒,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建筑、器物以及衣冠等各门技艺,且绘图制型,以助其详知构造和制作的原理。后来日本编纂《大日本史》,特请朱舜水参与。之后以此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水户学”(即“天宝学”),均反映了朱舜水学说的遗绪,影响所及,直至“明治维新”。朱舜水的著作,均留在日本,并被陆续编印出版,流传很广,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学术的发展。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朱舜水在日本长崎逝世,时年八十三岁,日本谥为“文恭先生”称号,立祠祀之,至今,日本民间仍有多种纪念朱舜水的活动。 1985 年 7 月,兰瑞堂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方塔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咸丰三年( 1853 年)遭毁,光绪九年( 1883 年)易地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桥堍重建,庙额“天妃宫”。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天妃宫”移至上海松江方塔园内,名“天妃宫”。
    方塔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它坐落于方塔园中心广场的东北隅,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举驾高耸,面宽五楹,廊道萦回,梁柱粗硕,轩昂伟岸,气势恢宏,森森然,存庙堂肃穆之气。面积为 330 平方米,高 17 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了晚清建筑的特色,殿内悬有当今书法家吴健贤、陈佩秋、周慧珺等书写的匾额、楹联。
    天妃宫亦称“天后宫”,东南沿海一带称“妈祖庙”、“娘妈庙”等。妈祖实有其人,名叫林默,民间称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父亲是湄洲都巡官林愿,她是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 960 年)。林默生前在家纺织,“生面神异”,识水性、懂巫术,富侠义之心,经常亲自驾船或组织抢救海上遇难船只和人员,短短一生共救助数百人。雍熙四年( 987 年),他 28 岁时,在一次救助海难同胞时献身。福建一带人民十分崇敬她,在湄洲建庙供奉妈祖,纪念妈祖。于是湄洲妈祖庙成了当今全世界四千余座妈祖庙的祖庙。不久,民间又称妈祖为海神,朝廷又封妈祖为天妃。自北宋宣和五年( 1123 年)后,历代皇帝均有敇封。宋徽宗时赐“顺济”庙额,后又赐封“灵昭惠应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认为林默“威灵显耀,应验昭彰”,封其为“护国名著天妃”;明朝加封四次,永乐五年,郑和出使西洋因一路顺风,奏请奉旨修庙;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帝要统一台湾派泉州人施琅出征,施琅祈求妈祖神灵相助,结果战船横渡台湾海峡时非常顺利,似有神助,康熙敇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后又晋封为天后。道光年间再封为“天上圣母”。
    1993 年 10 月,方塔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方塔天妃宫进行了大修。 2002 年,方塔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 9 月 28 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方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方塔园内,塔之北侧,面北而立着一座巨大的砖雕照壁。该壁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 630 多年的历史,是上海乃至全国地区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

    照壁宽 6.1 米,高 4.7 米,约 30 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雕刻手法有浮雕、镂雕、透雕和空雕。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鹿角、狮尾、牛蹄、龙麟的怪兽。它与传说中的龙、凤、龟一样,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名“犭贪”。犭贪四周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犭贪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着元宝、珊瑚、如意、玉杯,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照壁上还雕有吉祥画面:左上角一只凤凰的嘴里衔着一卷书,意为:“奉献天书”;左下角莲花旁边有一只宝瓶,内插 3 支戟,瓶边有一支笙,谐音暗示为“平生三级”;树上坐着一只猴子,枝上挂着一方金印,寓意为“封候挂印”;还有含义为飞黄腾达的“鱼跳龙门”及“八仙过海”等,形态生动,雕工精致,立体感强。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收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
    照壁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参见传说故事)民间以此传说教育后人为人不可贪,贪得无厌者,就会像“犭贪”一样自取灭亡。因此,古代每个到松江就职的官员,到任后都去府城隍庙参拜照壁,表示自己做官期间要为民服务,不做贪官。此说虽无正史记载,但表达了松江人民希望松江的父母官能廉洁奉公、为百姓做好事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劝人为善”的思想。
    “犭贪”之说,源于儒家思想,最早出现于山东曲阜孔庙中的一座照壁上。中央电视台曾专门报道了曲阜孔庙“犭贪”的故事,所说之词与松江人民的传说相同,寓意深刻。当然,照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及艺术处理,建筑工艺和制砖技术上。这座具有 630 多年的珍贵遗物,是用方砖雕刻而成的,它的主题突出,布局严谨。尤其雕刻,除浮雕外,还运用了多层次雕刻,手法准确娴熟, 630 多年来深受观者的赞扬。特别是它的制砖技术最为先进、科学。砖瓦一类的陶制品,其质地疏松,如遇多雨的严寒,砖瓦会很容易粉碎。像北京故宫的地砖,常因上述原因而毁坏,而不得不经常对那些坑坑洼洼的“金砖”(皇帝用的地砖叫“金砖”)进行修补。但松江照壁的壁面方砖,历经 630 多年,至今无一块毁坏,可见它的制砖技术达到了何等的水平。另外,这块照壁的艺术处理也可圈可点,整个画面既宏伟壮观,又精密过人。如“八仙”的胡须、头发、眼睛等处,丝丝缕缕,至今清晰可见。据住在照壁周围的居民说,过去照壁上还雕有昆虫,抗日战争前,在画面的左下角,还有两只蝈蝈,后来不见了。 1987 年 9 月,照壁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方塔园内东南角,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全长 7 米,宽 2.3 米,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此桥看似普通实则不然,它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了。据南宁嘉熙四年( 1240 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
    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它只有一跨。桥墩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石砌,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望仙桥的建造,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不怕拉的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上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两种材料优势的互补,用最少的材料造出负荷力度最大的桥梁。后来由于木材腐朽,桥面中间两块石板因没有木梁的支撑而断裂,才换上现在的没有弧度又加厚的石板。但当年安放木肋的桥基榫洞依然存在,由此可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千年前文化科学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全国仅此一例。
    望仙桥之名有来历。据松江府志记载,说松江是仙鹤的故乡,这里的仙鹤专门有个名字叫“华亭鹤”。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晋陆机、南朝陶弘景、唐代皮日休等,他们都留有“华亭鹤”的诗句。那么,松江为什么会是仙鹤的故乡呢?传说古松江曾有大片“泖地”,“泖地”多水草,里面有大量的小鱼、小虾,而这些恰是仙鹤最喜好的食品,所以松江才有大量仙鹤存在。那又为什么将方塔园的石板桥称为“望仙桥”呢?宋代以后,方塔上曾经有鹤在塔上筑巢,时时在方塔周围飞翔,泪声清清,分外动人。道教传说,仙人都是“乘鹤来去”,说站在桥上可以看见乘鹤而来的仙人,因此定名为“望仙桥”。
    望仙桥另有一传说。相传南宋时期有位老翁,天天站在这座桥旁,嘴里念叨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此一年又一年,一载又一载。有一天,老翁终于看到一只仙鹤停在他的面前,而后他便驾鹤远去,不在复返。真可谓:“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平望处,空复白云飞。”于是,民间便称这座桥为望仙桥。
    1985 年 7 月,望仙桥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方塔的南处,亲水坪的北处,有一块如玉似镜的湖水,为“日月湖”。
    取“日月”之名并非其形状似日月,而是在古时曾有市河:日河、月河穿流交融于此。袭古风,乃名“日月”湖。
    日河、月河是古松江城内重要的河运枢纽。据史载,当时,在方塔东处湖面曾有一驳岸码头,是古松江农副产品运输的主要码头之一,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惜如今码头已沉入湖底,唯有湖水水位低时,才依稀可见水底当年用于加固驳岸码头的护桩。
    日河、月河在历史上与松江四位状元有着巧缘。民谣曰:“日月河通出状元”。这四位状元都是疏浚日月河后中鼎的,其分别是明弘治三年(公元 1490 年)钱福状元公,其著名的《明日歌》为后人所传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得明日,万事成蹉跎……”;第二位张以诚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中第状元,其以文优字美著称,著作有《国史类记》;第三位唐文献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中第状元具体有《时事大异》;最后一位明戴有祺,为清康熙年间,日月湖疏通后,问鼎新科状元的,人称其文章之奇,可与柳宗元相提,诗词之旷达,可与陆游并论,书法之遒劲,可与褚逐良相似。
    建园后筑成的“日月湖”,水面积 26 亩,环抱何陋轩,连通古市河、净土池,宁静怡人。四面平静开阔,方塔尽现于水,游船荡漾于波。东面委婉弯曲,如同一条绿带,穿梭于树木竹林之中,通幽宁静,别有一番野趣。
 位于园内西侧。这条看似平凡,却很有特色的仿古长廊,随土丘自然起伏,随景物自如伸曲,并连接着楠木厅、水榭和五老峰等景物。整条长廊北高南低,斜坡有度,曲折有致,不仅与整个公园素雅浑厚的风格相统一,而且与方塔玲珑秀丽的韵味相谐和。

    长廊为略施斗拱的船棚顶建筑形式,长约 70 米,宽约 2 米,低栏无窗,栏即坐凳。无漏孔墙,无美人靠,质朴自然,古色古香。同时长廊的南端紧接水榭——读锦麟,面对湖心,给人以顺利下达,豁然开朗之感。
    在长廊中间的西墙壁上留有著名文物古迹——董其昌手书的《怀素 < 自叙帖 >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万历十七年( 1589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卒后谥号文敏。书法博采众长,宗颜真卿、东晋二王及宋苏、米,又深受王羲之影响,“于率意中得秀色”,故行、草书均跨绝一代,创“云间派”。其著作有《金刚经》塔碑,楷书,排列成阿育五塔像的形状,四环往复,自成句读。相传董其昌为其母祈寿治病,将《金刚经》用正楷小字按塔形轮廓书写,每逢转角,均书“佛”字。另一著作临怀素《自叙帖》石刻,草书,碑首小楷署书“临唐僧怀素自叙帖”,下有“玉树堂藏贴”阴文印。因为董其昌认为“临写独师其意,不类其形模。否则,不免奴书之诮”。故此,《自叙帖》继承了怀素书法的精华,又表现了董其昌笔走龙蛇、“狂”之有度、“草”之有法、自然流畅、富有变化的风格特点,使长廊更显风韵独特。


    天妃宫向东拾阶而下,有一条宽 5 米至 6 米、高 3 米、长 80 米的通道婉转地伸向方塔园东侧,这就是园内又一景观——堑道。 
    江南园林多以碎石铺成蜿蜒小径,并随地势起伏而筑。而方塔园堑道却似一把利刃将山坡一分为二,以丈许工整地花岗石为材料,运用古壕甬道形制,筑砌于山坡之间,时直时曲,时凸时凹,曲直有度,富有变化,是全国其他公园所未见的。
    堑道两侧浓荫蔽天,迎春花枝遍地。每年三、四月间,迎春花瓣如黄金泻地,一片灿烂。清风吹来,翼枝轻摇,落英缤纷,纷香弥漫。移步而入,时而拾级而上,时而拾级而下,有诗有画,却无喧无闹,令人心神舒怡。向西出得堑道,眼前豁然开朗,天妃宫赫然在前,方塔风铃悦耳动听,顿显曲径通幽之妙。
    相传在明末清初,松江当时一位将领沈犹龙曾率城内抗清义士在此奋力抗击清军,一直奋战杀敌至最后一口气,其英勇气概为后人所赞。

    在其昌廊的南端,那架于波光鳞鳞湖面之上的便是水榭——读锦麟,这是一个游人休憩、赏景的绝佳去处。倚着榭内的美人靠,眺望对岸的亲水坪、香樟屏和绿树红叶,近看清水中穿梭游戏的锦鲤鱼,动静皆为景,给人以诗一般的意境。在园林中养鱼观鱼,得其所乐,唐代已时有所闻。李白曾观鱼碧潭,面对“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失”的情景,陡然而失“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的念头,深得晋简文帝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的妙谛。
    宋代以后,观赏游鱼更成乐普遍的风尚。那时不但文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凿池蓄水养鱼,如程颢在庭中置盆池蓄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欲观万物自得间”;而且连皇帝的宫苑中叶设置乐专供赏鱼的景点,如南宋德寿宫中有一个金鱼池,名“泻碧”。他们观赏的兴趣,也逐渐由庄子赏鱼“出游从容”发展为兼赏鱼的色彩、形态。
    从古至今,由鱼而诗,不乏其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荷叶间,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江南》),这是群鱼戏荷塘,活泼可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这是由荷的动静推想鱼的聚散;“鱼儿解作晴天鱼,波面吹成落点痕”,这又是因鱼出水换气而想到波面的雨痕;“花家山下流光港,花著鱼身鱼嘬花”,花落水中,鱼误以为饵而争食,生动有趣;“锦鳞数千尾,喁嬉拨刺于荇风藻雨间”,不但有形,而且有声。
    倚坐榭内,不管是灿烂之中的明媚,还是烟雨之中的清新,只要吟诵“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千古佳句,你定会荣辱皆忘,唯感人生之美妙无比。 
 
    何陋轩位于方塔园之东南角的竹林深处、古河道畔的小岛上。
    “轩,乃带窗的长廊或小屋子。”杜甫的《夏夜叹》中有“开轩纳微凉”,苏轼著名的《江城子》里也有“小轩窗,正梳妆”佳句,可见凡是轩必有窗的。而何陋轩却没有窗,也无墙,四周通透,可谓“敞轩”也。
    何陋轩高 7 米,长 16.8 米,宽 14.55 米,总面积 510 平方米。其建筑造形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大屋顶,茅草屋,方砖地坪,四面环水,弧形围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设计者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命此轩为“何陋轩”,极富哲理。轩在竹林中,水在竹轩处,一年四季,景色迥异。春雨一夜催竹生,此时可携锄寻笋,亲临农家之趣;夏日竹荫浓浓,时闻鸟鸣,却绿浓不知何处,清风袭来,暑意皆消;秋意萧瑟,竹叶稀落,如同潇湘妃所在潇湘馆,使人诗意奋发;冬日,朔风吹,坐看白雪皑皑纷纷飘入碧绿池中,让人顿生年华流失,珍惜光阴之心。
    此轩为著名的建筑家、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曾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五十名知名建筑师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重点介绍, 1999 年荣获上海市建国五十周年经典建筑铜奖。

   塔影波光,石堤柳岸,在如诗如画的方塔园日月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 1296 ~ 1370 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
    杨维桢为元代浙江诸暨人。工诗、文,善行、草,兼擅绘画。又好吹笛,常手持铁笛一支,吹奏于林间湖畔。家有“万卷楼”于铁崖山,撤去梯子,读书于其上,时达五年。泰定四年( 1327 年)中进士,曾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建德路总府推官等,性耿直,关心民情,颇有政绩。其间,辽、金、宋三史修成,乃著《正统辨》,总裁官欧阳玄功读之叹服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元末战乱,杨维桢避居富春山。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多次召请,不赴。不久,迁寓华亭。所居有柱颊楼、草玄阁(在园内迎仙桥堍)。东南才俊之士,都和他结交。常于洒酣之际,挥笔作书、画,劲健飞动。其书法融汉晋隶笔德章草笔法于行草书中,体势奇宕多姿。明代吴宽评价其书法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析,例载而归”。所作古乐府,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材,好驰聘异想,好用奇辞,自成风格,号“铁崖体”,名扬当时,成为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杨维桢风流倜傥,常携歌妓,置酒,乘画舫,遨游于九峰三泖间,对客横吹铁笛,或命侍儿唱曲,自弹凤琶和之,宾客蹁跹起舞,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铁笛舫面对湖心,迎着碧水,近对方塔,远眺九峰,无雕栏画栋,无花窗漏扉,平顶舱,格子窗,外形平凡,却筑就了这山水之间的文人气息。

    位于方塔西侧的园洞门内,耸立着五块太湖石,名曰“五老峰”,它是太湖石中的珍品。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穷奢极欲,在京都汴梁大兴土木,修筑宫廷园林,派专人到苏杭民间掠夺奇花异石,然后征集民夫用船或车马在宦军的押送下运往京都。《水浒》“花石纲”,所述即是。但是由于当年的***打乱了“花石纲”的运输,许多上乘的太湖石就流失江南,五老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五老峰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妆点其私园“濯锦园”。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五老峰移至方塔园。
    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太湖石沉积岩受风水相吞吐而形状各异,因而,五尊峰石玲珑剔透,秀润多孔,八面入风,具有“皱、漏、透、瘦”,形状酷似老翁的特点,鉴石专家据此给每一尊石峰起了名字,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迎客老头、矮老头、高老头、瘦老头、送客老头。这便是神似带来的意趣,所以人们曾这样歌颂太湖石五老峰的特点:“皱漏瘦透太湖石,如人作揖五老峰。玲珑剔透求神似,妙在观者遐想中”。

    陈公祠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 1999 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祠堂按原样迁建于上海方塔园内, 2000 年 6 月落成。 1985 年 7 月,陈公祠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松江府。陈到任后,亲临前沿督促布防。 1842 年 6 月 16 日拂晓,英炮舰向吴淞炮台发起进攻。陈化成驻守西炮台,率兵英勇抗击。因东炮台守将畏敌,致使炮台失陷。英军水陆夹击西炮台,陈孤军奋战。临终前手指青天,连呼三声:“好男子!”英勇就义。松江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立专祠。
    陈公祠原址为清康熙时大学士王顼龄之秀甲园,道光年间为朱文璇等购得,修建陈公祠。祠中供奉陈化成牌位,并附祀同役中牺牲的松江籍人士许林、徐大华、钱金玉等。同治元年( 1862 年),祠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青浦县举人黄恩熙等发起重建。 1912 年 12 月 27 日,孙中山先生来松江视察同盟会松江支部工作,当有人安排孙先生就寝之处时,孙先生说:“今晚让我们陪伴陈公一宿,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于是,当夜下榻于陈公祠。
     陈公祠现存祠殿两进,门厅为三间七架梁,檐下设有斗拱,斗拱之间雕有花卉图案的垫拱板。根据斗拱象鼻昂的特征,表明建筑年代较近。

    方塔向东,拾径而行,土山脚下杉树林与竹林交汇深处,有条宽约2米长约20米的石道,道路两旁对称屹立着14座六类不同形象的墓冢石像,由东向西依次为龟跌、石羊、石虎、石马、文臣和武将。这便是方塔院又一人文历史景观--明●神道石像生。
    神道石像生是我国古代帝王和贵族重臣墓冢前的石道常用的筑建形式,其种类、数量多少则显示了墓冢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功绩。北方发现较多,但在上海地区实为少见。我园此处的十四座石像生分别出土于松汇西路荣江小区、车墩镇新余村和叶榭镇汽车城等地。经松江博物馆鉴定,其中文臣、武将、一石马、一虎为松江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徐阶,其一品夫人墓前神道石像生。徐阶(公元1503--1583年)明代松江华亭人,字子升,号少湖,嘉靖年间中进士。。后由编修累官直至礼部尚书。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官职内阁大臣,与严嵩同阁共事十余年。善以迎合帝意,故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使御史皱应龙弹劾严世番,严嵩被革职,徐阶替代严嵩坐上了首铺大臣之位......
    剩余的石像生则为松江明代礼部尚书张骏之墓和赠光禄寺卿杨允绳墓址遗物。张骏,字天骏,号南山,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东门外三里桥,10岁已能赋诗。工、行、草、隶、篆书法都极神妙。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人。公元1465-1470年任中书舍人,直至文华殿任职。后至礼部尚书之位。其草书最负盛誉,与张弼齐名,时号“二张”。喜用长峰硬毫作字,瘦劲有力,于圆活妍润中显示挺拔潇洒的风格。传世墨宝有《草书杜甫贫交行》轴,《草书七绝》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著作有《北游集》、《一蠖子集》、《南山集》行世。
    在600余年的岁月沧桑中,这些松江名贤之墓冢均遭损毁,现已难寻踪迹。为了记录下松江明代的官宦名人的历史文化和古上海墓冢文化,松江博物馆近几年来对松江散落各处的明代墓冢石像生进行了收集整理,于2005年2月集中牵建至方塔圆内加以保护,并根据《明史.礼志》的记载,修缮复原了石像生、神道的原有面貌。目前,此神道为上海最完整、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明代石像生遗迹景观。

       

      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塔边的兴圣教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九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与其科学而巧妙的构造是分不开的。首先,在方塔塔体中,木材的料极多,除外部的楼梯、平座、塔檐、斗拱外,塔体内每层还设有木箍三道。这种做法在建筑中是被禁止的,因为建筑结构中(砖、石等材料间)不准夹有木质,因为木质易腐会造成建筑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代原物),都没有虫蛀、腐朽,连白蚁也没有,这是一个奇迹。(在方塔修缮中,有一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况深为惊讶,说这是你们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抗日战争时,日军的炸弹在方塔旁爆炸,却没有把方塔炸毁,这又是一个奇迹。据同济大学陈从周、鲁宾杰两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经过了防腐柔韧处理,千年不腐,炮轰不倒,肯定与之有关。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缮时发现方塔塔基是用木桩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工谚语)的道理,成功地筑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倾斜也很小(向西北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与众不同,他向东南倾斜,西北角地最高处为40公分,而东南角却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会明显感到地面的倾斜。这难道是祖先们在建塔时地疏忽吗?其实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松江东临大海,夏季东南风、台风比较多,因此塔基有意识地往东南方向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造塔老工匠,暮年时他造了这样一座斜塔,大家看不懂,问他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塔呢?他说:“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这座塔在两百年以后就会变成一座直的塔,而且永远不再倾斜了。”由此可见方塔与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一辙,是在研究了当地的气象、地质,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可知这座塔的价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塔的建造还有着一个美丽地传说。(参见传说故事)
    方塔的艺术处理还不仅限于塔身、塔檐,它还有许多特殊的处理,譬如:为了塔体的修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它的塔刹也与众不同,和塔身一样,比别的塔更显修长。
    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间,方塔进行过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边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木结构全部损坏。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勘查方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1973年,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竣工。此次大修,换去了塔心木,卸装塔刹,补换相轮,修复各层楼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常采用的“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期间,发现第三层西壁檐下两组斗拱之间,称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画。同时在对保留下来的177朵斗拱整理鉴定中,发现其111朵为宋代原物。有关专家坦言,江南砖木结构的宝塔众多,但能保留这么多宋代斗拱是极为少见的。更可贵的是,在这次修复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相邻于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风格简朴。原是清初华亭(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载松江城西仓桥附近购得宅第, 1984 年迁于方塔园。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厅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为十分罕见得上等木材“金丝楠木”,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厅内结构简明、流畅、古雅,摆设实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建筑。
    1990 年,兰瑞堂辟为“明朱舜水纪念堂”。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所书得“存古映今”高悬于堂对面大门的上方,寓意深远。朱舜水,名之瑜,字楚与,到日本后,字鲁与,号舜水,以号行。明代人,生于浙江余姚,少年时抱着经世之才,由余姚辗转钱塘到松江,考中松江儒学生,受业于几社成员朱永佑和张肯堂之门。朱永佑,松江华亭人,抗清英雄,曾居住于方塔园内,他经常教导他的学子们以“学问做人”。朱舜水后拜吴钟峦为恩贡坐师,提督苏松等处学政推荐他为“文武全才第一名”赴礼部任职,他坚决拒绝。以后朝廷又多几次奉诏特征,均坚辞不受。后因与几社领袖陈子龙组织义军抗清失败而到日本。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国光待以宾师之礼,安排他讲学授徒,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建筑、器物以及衣冠等各门技艺,且绘图制型,以助其详知构造和制作的原理。后来日本编纂《大日本史》,特请朱舜水参与。之后以此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水户学”(即“天宝学”),均反映了朱舜水学说的遗绪,影响所及,直至“明治维新”。朱舜水的著作,均留在日本,并被陆续编印出版,流传很广,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学术的发展。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朱舜水在日本长崎逝世,时年八十三岁,日本谥为“文恭先生”称号,立祠祀之,至今,日本民间仍有多种纪念朱舜水的活动。 1985 年 7 月,兰瑞堂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方塔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咸丰三年( 1853 年)遭毁,光绪九年( 1883 年)易地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桥堍重建,庙额“天妃宫”。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天妃宫”移至上海松江方塔园内,名“天妃宫”。
    方塔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它坐落于方塔园中心广场的东北隅,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举驾高耸,面宽五楹,廊道萦回,梁柱粗硕,轩昂伟岸,气势恢宏,森森然,存庙堂肃穆之气。面积为 330 平方米,高 17 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了晚清建筑的特色,殿内悬有当今书法家吴健贤、陈佩秋、周慧珺等书写的匾额、楹联。
    天妃宫亦称“天后宫”,东南沿海一带称“妈祖庙”、“娘妈庙”等。妈祖实有其人,名叫林默,民间称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父亲是湄洲都巡官林愿,她是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 960 年)。林默生前在家纺织,“生面神异”,识水性、懂巫术,富侠义之心,经常亲自驾船或组织抢救海上遇难船只和人员,短短一生共救助数百人。雍熙四年( 987 年),他 28 岁时,在一次救助海难同胞时献身。福建一带人民十分崇敬她,在湄洲建庙供奉妈祖,纪念妈祖。于是湄洲妈祖庙成了当今全世界四千余座妈祖庙的祖庙。不久,民间又称妈祖为海神,朝廷又封妈祖为天妃。自北宋宣和五年( 1123 年)后,历代皇帝均有敇封。宋徽宗时赐“顺济”庙额,后又赐封“灵昭惠应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认为林默“威灵显耀,应验昭彰”,封其为“护国名著天妃”;明朝加封四次,永乐五年,郑和出使西洋因一路顺风,奏请奉旨修庙;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帝要统一台湾派泉州人施琅出征,施琅祈求妈祖神灵相助,结果战船横渡台湾海峡时非常顺利,似有神助,康熙敇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后又晋封为天后。道光年间再封为“天上圣母”。
    1993 年 10 月,方塔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方塔天妃宫进行了大修。 2002 年,方塔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 9 月 28 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方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方塔园内,塔之北侧,面北而立着一座巨大的砖雕照壁。该壁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 630 多年的历史,是上海乃至全国地区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

    照壁宽 6.1 米,高 4.7 米,约 30 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雕刻手法有浮雕、镂雕、透雕和空雕。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鹿角、狮尾、牛蹄、龙麟的怪兽。它与传说中的龙、凤、龟一样,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名“犭贪”。犭贪四周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犭贪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着元宝、珊瑚、如意、玉杯,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照壁上还雕有吉祥画面:左上角一只凤凰的嘴里衔着一卷书,意为:“奉献天书”;左下角莲花旁边有一只宝瓶,内插 3 支戟,瓶边有一支笙,谐音暗示为“平生三级”;树上坐着一只猴子,枝上挂着一方金印,寓意为“封候挂印”;还有含义为飞黄腾达的“鱼跳龙门”及“八仙过海”等,形态生动,雕工精致,立体感强。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收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
    照壁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参见传说故事)民间以此传说教育后人为人不可贪,贪得无厌者,就会像“犭贪”一样自取灭亡。因此,古代每个到松江就职的官员,到任后都去府城隍庙参拜照壁,表示自己做官期间要为民服务,不做贪官。此说虽无正史记载,但表达了松江人民希望松江的父母官能廉洁奉公、为百姓做好事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劝人为善”的思想。
    “犭贪”之说,源于儒家思想,最早出现于山东曲阜孔庙中的一座照壁上。中央电视台曾专门报道了曲阜孔庙“犭贪”的故事,所说之词与松江人民的传说相同,寓意深刻。当然,照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及艺术处理,建筑工艺和制砖技术上。这座具有 630 多年的珍贵遗物,是用方砖雕刻而成的,它的主题突出,布局严谨。尤其雕刻,除浮雕外,还运用了多层次雕刻,手法准确娴熟, 630 多年来深受观者的赞扬。特别是它的制砖技术最为先进、科学。砖瓦一类的陶制品,其质地疏松,如遇多雨的严寒,砖瓦会很容易粉碎。像北京故宫的地砖,常因上述原因而毁坏,而不得不经常对那些坑坑洼洼的“金砖”(皇帝用的地砖叫“金砖”)进行修补。但松江照壁的壁面方砖,历经 630 多年,至今无一块毁坏,可见它的制砖技术达到了何等的水平。另外,这块照壁的艺术处理也可圈可点,整个画面既宏伟壮观,又精密过人。如“八仙”的胡须、头发、眼睛等处,丝丝缕缕,至今清晰可见。据住在照壁周围的居民说,过去照壁上还雕有昆虫,抗日战争前,在画面的左下角,还有两只蝈蝈,后来不见了。 1987 年 9 月,照壁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方塔园内东南角,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全长 7 米,宽 2.3 米,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此桥看似普通实则不然,它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了。据南宁嘉熙四年( 1240 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
    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它只有一跨。桥墩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石砌,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望仙桥的建造,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不怕拉的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上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两种材料优势的互补,用最少的材料造出负荷力度最大的桥梁。后来由于木材腐朽,桥面中间两块石板因没有木梁的支撑而断裂,才换上现在的没有弧度又加厚的石板。但当年安放木肋的桥基榫洞依然存在,由此可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千年前文化科学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全国仅此一例。
    望仙桥之名有来历。据松江府志记载,说松江是仙鹤的故乡,这里的仙鹤专门有个名字叫“华亭鹤”。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晋陆机、南朝陶弘景、唐代皮日休等,他们都留有“华亭鹤”的诗句。那么,松江为什么会是仙鹤的故乡呢?传说古松江曾有大片“泖地”,“泖地”多水草,里面有大量的小鱼、小虾,而这些恰是仙鹤最喜好的食品,所以松江才有大量仙鹤存在。那又为什么将方塔园的石板桥称为“望仙桥”呢?宋代以后,方塔上曾经有鹤在塔上筑巢,时时在方塔周围飞翔,泪声清清,分外动人。道教传说,仙人都是“乘鹤来去”,说站在桥上可以看见乘鹤而来的仙人,因此定名为“望仙桥”。
    望仙桥另有一传说。相传南宋时期有位老翁,天天站在这座桥旁,嘴里念叨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此一年又一年,一载又一载。有一天,老翁终于看到一只仙鹤停在他的面前,而后他便驾鹤远去,不在复返。真可谓:“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平望处,空复白云飞。”于是,民间便称这座桥为望仙桥。
    1985 年 7 月,望仙桥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方塔的南处,亲水坪的北处,有一块如玉似镜的湖水,为“日月湖”。
    取“日月”之名并非其形状似日月,而是在古时曾有市河:日河、月河穿流交融于此。袭古风,乃名“日月”湖。
    日河、月河是古松江城内重要的河运枢纽。据史载,当时,在方塔东处湖面曾有一驳岸码头,是古松江农副产品运输的主要码头之一,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惜如今码头已沉入湖底,唯有湖水水位低时,才依稀可见水底当年用于加固驳岸码头的护桩。
    日河、月河在历史上与松江四位状元有着巧缘。民谣曰:“日月河通出状元”。这四位状元都是疏浚日月河后中鼎的,其分别是明弘治三年(公元 1490 年)钱福状元公,其著名的《明日歌》为后人所传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得明日,万事成蹉跎……”;第二位张以诚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中第状元,其以文优字美著称,著作有《国史类记》;第三位唐文献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中第状元具体有《时事大异》;最后一位明戴有祺,为清康熙年间,日月湖疏通后,问鼎新科状元的,人称其文章之奇,可与柳宗元相提,诗词之旷达,可与陆游并论,书法之遒劲,可与褚逐良相似。
    建园后筑成的“日月湖”,水面积 26 亩,环抱何陋轩,连通古市河、净土池,宁静怡人。四面平静开阔,方塔尽现于水,游船荡漾于波。东面委婉弯曲,如同一条绿带,穿梭于树木竹林之中,通幽宁静,别有一番野趣。
 位于园内西侧。这条看似平凡,却很有特色的仿古长廊,随土丘自然起伏,随景物自如伸曲,并连接着楠木厅、水榭和五老峰等景物。整条长廊北高南低,斜坡有度,曲折有致,不仅与整个公园素雅浑厚的风格相统一,而且与方塔玲珑秀丽的韵味相谐和。

    长廊为略施斗拱的船棚顶建筑形式,长约 70 米,宽约 2 米,低栏无窗,栏即坐凳。无漏孔墙,无美人靠,质朴自然,古色古香。同时长廊的南端紧接水榭——读锦麟,面对湖心,给人以顺利下达,豁然开朗之感。
    在长廊中间的西墙壁上留有著名文物古迹——董其昌手书的《怀素 < 自叙帖 >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万历十七年( 1589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卒后谥号文敏。书法博采众长,宗颜真卿、东晋二王及宋苏、米,又深受王羲之影响,“于率意中得秀色”,故行、草书均跨绝一代,创“云间派”。其著作有《金刚经》塔碑,楷书,排列成阿育五塔像的形状,四环往复,自成句读。相传董其昌为其母祈寿治病,将《金刚经》用正楷小字按塔形轮廓书写,每逢转角,均书“佛”字。另一著作临怀素《自叙帖》石刻,草书,碑首小楷署书“临唐僧怀素自叙帖”,下有“玉树堂藏贴”阴文印。因为董其昌认为“临写独师其意,不类其形模。否则,不免奴书之诮”。故此,《自叙帖》继承了怀素书法的精华,又表现了董其昌笔走龙蛇、“狂”之有度、“草”之有法、自然流畅、富有变化的风格特点,使长廊更显风韵独特。


    天妃宫向东拾阶而下,有一条宽 5 米至 6 米、高 3 米、长 80 米的通道婉转地伸向方塔园东侧,这就是园内又一景观——堑道。 
    江南园林多以碎石铺成蜿蜒小径,并随地势起伏而筑。而方塔园堑道却似一把利刃将山坡一分为二,以丈许工整地花岗石为材料,运用古壕甬道形制,筑砌于山坡之间,时直时曲,时凸时凹,曲直有度,富有变化,是全国其他公园所未见的。
    堑道两侧浓荫蔽天,迎春花枝遍地。每年三、四月间,迎春花瓣如黄金泻地,一片灿烂。清风吹来,翼枝轻摇,落英缤纷,纷香弥漫。移步而入,时而拾级而上,时而拾级而下,有诗有画,却无喧无闹,令人心神舒怡。向西出得堑道,眼前豁然开朗,天妃宫赫然在前,方塔风铃悦耳动听,顿显曲径通幽之妙。
    相传在明末清初,松江当时一位将领沈犹龙曾率城内抗清义士在此奋力抗击清军,一直奋战杀敌至最后一口气,其英勇气概为后人所赞。

    在其昌廊的南端,那架于波光鳞鳞湖面之上的便是水榭——读锦麟,这是一个游人休憩、赏景的绝佳去处。倚着榭内的美人靠,眺望对岸的亲水坪、香樟屏和绿树红叶,近看清水中穿梭游戏的锦鲤鱼,动静皆为景,给人以诗一般的意境。在园林中养鱼观鱼,得其所乐,唐代已时有所闻。李白曾观鱼碧潭,面对“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失”的情景,陡然而失“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的念头,深得晋简文帝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的妙谛。
    宋代以后,观赏游鱼更成乐普遍的风尚。那时不但文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凿池蓄水养鱼,如程颢在庭中置盆池蓄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欲观万物自得间”;而且连皇帝的宫苑中叶设置乐专供赏鱼的景点,如南宋德寿宫中有一个金鱼池,名“泻碧”。他们观赏的兴趣,也逐渐由庄子赏鱼“出游从容”发展为兼赏鱼的色彩、形态。
    从古至今,由鱼而诗,不乏其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荷叶间,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江南》),这是群鱼戏荷塘,活泼可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这是由荷的动静推想鱼的聚散;“鱼儿解作晴天鱼,波面吹成落点痕”,这又是因鱼出水换气而想到波面的雨痕;“花家山下流光港,花著鱼身鱼嘬花”,花落水中,鱼误以为饵而争食,生动有趣;“锦鳞数千尾,喁嬉拨刺于荇风藻雨间”,不但有形,而且有声。
    倚坐榭内,不管是灿烂之中的明媚,还是烟雨之中的清新,只要吟诵“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千古佳句,你定会荣辱皆忘,唯感人生之美妙无比。 
 
    何陋轩位于方塔园之东南角的竹林深处、古河道畔的小岛上。
    “轩,乃带窗的长廊或小屋子。”杜甫的《夏夜叹》中有“开轩纳微凉”,苏轼著名的《江城子》里也有“小轩窗,正梳妆”佳句,可见凡是轩必有窗的。而何陋轩却没有窗,也无墙,四周通透,可谓“敞轩”也。
    何陋轩高 7 米,长 16.8 米,宽 14.55 米,总面积 510 平方米。其建筑造形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大屋顶,茅草屋,方砖地坪,四面环水,弧形围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设计者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命此轩为“何陋轩”,极富哲理。轩在竹林中,水在竹轩处,一年四季,景色迥异。春雨一夜催竹生,此时可携锄寻笋,亲临农家之趣;夏日竹荫浓浓,时闻鸟鸣,却绿浓不知何处,清风袭来,暑意皆消;秋意萧瑟,竹叶稀落,如同潇湘妃所在潇湘馆,使人诗意奋发;冬日,朔风吹,坐看白雪皑皑纷纷飘入碧绿池中,让人顿生年华流失,珍惜光阴之心。
    此轩为著名的建筑家、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曾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五十名知名建筑师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重点介绍, 1999 年荣获上海市建国五十周年经典建筑铜奖。

   塔影波光,石堤柳岸,在如诗如画的方塔园日月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 1296 ~ 1370 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
    杨维桢为元代浙江诸暨人。工诗、文,善行、草,兼擅绘画。又好吹笛,常手持铁笛一支,吹奏于林间湖畔。家有“万卷楼”于铁崖山,撤去梯子,读书于其上,时达五年。泰定四年( 1327 年)中进士,曾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建德路总府推官等,性耿直,关心民情,颇有政绩。其间,辽、金、宋三史修成,乃著《正统辨》,总裁官欧阳玄功读之叹服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元末战乱,杨维桢避居富春山。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多次召请,不赴。不久,迁寓华亭。所居有柱颊楼、草玄阁(在园内迎仙桥堍)。东南才俊之士,都和他结交。常于洒酣之际,挥笔作书、画,劲健飞动。其书法融汉晋隶笔德章草笔法于行草书中,体势奇宕多姿。明代吴宽评价其书法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析,例载而归”。所作古乐府,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材,好驰聘异想,好用奇辞,自成风格,号“铁崖体”,名扬当时,成为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杨维桢风流倜傥,常携歌妓,置酒,乘画舫,遨游于九峰三泖间,对客横吹铁笛,或命侍儿唱曲,自弹凤琶和之,宾客蹁跹起舞,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铁笛舫面对湖心,迎着碧水,近对方塔,远眺九峰,无雕栏画栋,无花窗漏扉,平顶舱,格子窗,外形平凡,却筑就了这山水之间的文人气息。

    位于方塔西侧的园洞门内,耸立着五块太湖石,名曰“五老峰”,它是太湖石中的珍品。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穷奢极欲,在京都汴梁大兴土木,修筑宫廷园林,派专人到苏杭民间掠夺奇花异石,然后征集民夫用船或车马在宦军的押送下运往京都。《水浒》“花石纲”,所述即是。但是由于当年的***打乱了“花石纲”的运输,许多上乘的太湖石就流失江南,五老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五老峰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妆点其私园“濯锦园”。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五老峰移至方塔园。
    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太湖石沉积岩受风水相吞吐而形状各异,因而,五尊峰石玲珑剔透,秀润多孔,八面入风,具有“皱、漏、透、瘦”,形状酷似老翁的特点,鉴石专家据此给每一尊石峰起了名字,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迎客老头、矮老头、高老头、瘦老头、送客老头。这便是神似带来的意趣,所以人们曾这样歌颂太湖石五老峰的特点:“皱漏瘦透太湖石,如人作揖五老峰。玲珑剔透求神似,妙在观者遐想中”。

    陈公祠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 1999 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祠堂按原样迁建于上海方塔园内, 2000 年 6 月落成。 1985 年 7 月,陈公祠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松江府。陈到任后,亲临前沿督促布防。 1842 年 6 月 16 日拂晓,英炮舰向吴淞炮台发起进攻。陈化成驻守西炮台,率兵英勇抗击。因东炮台守将畏敌,致使炮台失陷。英军水陆夹击西炮台,陈孤军奋战。临终前手指青天,连呼三声:“好男子!”英勇就义。松江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立专祠。
    陈公祠原址为清康熙时大学士王顼龄之秀甲园,道光年间为朱文璇等购得,修建陈公祠。祠中供奉陈化成牌位,并附祀同役中牺牲的松江籍人士许林、徐大华、钱金玉等。同治元年( 1862 年),祠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青浦县举人黄恩熙等发起重建。 1912 年 12 月 27 日,孙中山先生来松江视察同盟会松江支部工作,当有人安排孙先生就寝之处时,孙先生说:“今晚让我们陪伴陈公一宿,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于是,当夜下榻于陈公祠。
     陈公祠现存祠殿两进,门厅为三间七架梁,檐下设有斗拱,斗拱之间雕有花卉图案的垫拱板。根据斗拱象鼻昂的特征,表明建筑年代较近。

    方塔向东,拾径而行,土山脚下杉树林与竹林交汇深处,有条宽约2米长约20米的石道,道路两旁对称屹立着14座六类不同形象的墓冢石像,由东向西依次为龟跌、石羊、石虎、石马、文臣和武将。这便是方塔院又一人文历史景观--明●神道石像生。
    神道石像生是我国古代帝王和贵族重臣墓冢前的石道常用的筑建形式,其种类、数量多少则显示了墓冢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功绩。北方发现较多,但在上海地区实为少见。我园此处的十四座石像生分别出土于松汇西路荣江小区、车墩镇新余村和叶榭镇汽车城等地。经松江博物馆鉴定,其中文臣、武将、一石马、一虎为松江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徐阶,其一品夫人墓前神道石像生。徐阶(公元1503--1583年)明代松江华亭人,字子升,号少湖,嘉靖年间中进士。。后由编修累官直至礼部尚书。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官职内阁大臣,与严嵩同阁共事十余年。善以迎合帝意,故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使御史皱应龙弹劾严世番,严嵩被革职,徐阶替代严嵩坐上了首铺大臣之位......
    剩余的石像生则为松江明代礼部尚书张骏之墓和赠光禄寺卿杨允绳墓址遗物。张骏,字天骏,号南山,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东门外三里桥,10岁已能赋诗。工、行、草、隶、篆书法都极神妙。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人。公元1465-1470年任中书舍人,直至文华殿任职。后至礼部尚书之位。其草书最负盛誉,与张弼齐名,时号“二张”。喜用长峰硬毫作字,瘦劲有力,于圆活妍润中显示挺拔潇洒的风格。传世墨宝有《草书杜甫贫交行》轴,《草书七绝》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著作有《北游集》、《一蠖子集》、《南山集》行世。
    在600余年的岁月沧桑中,这些松江名贤之墓冢均遭损毁,现已难寻踪迹。为了记录下松江明代的官宦名人的历史文化和古上海墓冢文化,松江博物馆近几年来对松江散落各处的明代墓冢石像生进行了收集整理,于2005年2月集中牵建至方塔圆内加以保护,并根据《明史.礼志》的记载,修缮复原了石像生、神道的原有面貌。目前,此神道为上海最完整、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明代石像生遗迹景观。

       



上一上海景点:七浦路
下一上海景点:东方绿舟

想便宜点买汽车吗?参加江苏汽车网组织的汽车团购行动吧,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砍价。4S店提供包车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动的价格,呵呵,还不报名去!GO >>

百度中 方塔园 相关内容
Google搜索中 方塔园 相关内容
Sogou搜索中 方塔园 相关内容
B 北京奔驰 北京三菱 北京现代
C 长安福特 长安铃木 长安马自达
D 东风本田 东风标致 东风雪铁龙
东风日产 东南三菱 东风悦达起亚
G 广汽丰田 广州本田  
H 华晨宝马    
S 上海大众 上海通用别克 上海大众斯柯达
上汽荣威 上海通用雪佛兰 上海通用五菱雪佛兰
Y 一汽奥迪 一汽大众 一汽马自达
一汽丰田    
Z 郑州日产    
B 比亚迪    
C 长安 长城汽车 川汽野马
D 帝豪 东风汗马 东风风神
G 广汽    
H 红旗 华晨中华 海马汽车
J 吉利 江淮汽车 江铃陆风
Q 奇瑞 全球鹰 青年莲花
N 南京名爵    
Y 一汽奔腾 英伦  
Z 众泰    
A 奥迪 阿斯顿马丁  
B 宝马 保时捷 奔驰
本田 标致 宾利
D 大众 道奇  
F 法拉利 丰田 福特
H 悍马    
L 莲花 林肯 铃木
路虎    
M MINI 马自达 迈巴赫
O 欧宝 讴歌  
Q 起亚    
R 日产    
S 萨博 三菱 双龙
斯巴鲁    
W 沃尔沃    
X 现代 雪佛兰 雪铁龙
Y 英菲尼迪    



·
城市漂流去 南京文华英菲尼迪暑“驾”关
·
时尚姑苏行 威驰旅“城“激活车友生活梦
·
商业导向过重 车友会多为空客或名存实亡
·
节假日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利好自驾游市场
·
南京汇达携32辆星骋车主天目湖自驾游
·
Club 3南京站——“行无疆,擎有径”BM
·
“我行 我路”斯巴鲁方特嘉年华
·
购新途锐 有机会参加“黄山集结之旅”
·
南京黄埔双龙车主西部自驾游随拍

·
桂林公园
·
陆家嘴中心绿地
·
莘庄公园
·
上海植物园
·
上海文庙
·
丁香花园
·
邹容墓
·
黄道婆墓
·
上海老街
·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


 
车型导航
热点车型
6万以下
6-10万
10-15万
15-25万
25万以上
SUV/MPV
新车 新闻 4S店
大众朗逸
科鲁兹
大众速腾
别克英朗GT
大众宝来
日产轩逸
大众高尔夫6
丰田卡罗拉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大众CC
别克君威
大众迈腾
日产天籁
大众途观
本田CR-V
丰田RAV4
现代ix35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江苏汽车网 jsChe.net
新车 新闻 4S店


加入微信号
团购/促销/活动

买车计算 | 保险计算 | 车贷计算 | 交通违章 | 网上晒价 | 驾驶学校 | 交通标志 | 公交路线 | 驾车地图 | 列车时刻表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联系地址:南京市光华路166号德兰大厦西五楼 1886汽车产业园网络部 邮编:210007 电话: 13305198474
Copyright 2014 江苏汽车网www.jsch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佐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09838号